暗示的功效指的是暗示能夠發揮的好的作用和效果。在影響公眾心理方面,暗示可以發揮五種功效。
(一)啟迪思考的功效
暗示可以發揮啟迪思考的功效。民間有一個“孔子訪老子”的寓言,說孔子拜訪老子,問老子身體如何。老子先問孔子“我牙齒如何”、又問“我舌頭如何”,孔子答“牙齒都掉了”、“舌頭很好”,說完孔子馬上告辭?鬃拥膶W生不解,孑L子告訴學生:“老子已給我上了一課,他告訴我柔弱勝過剛強”。在這個寓言中,孔子從老子那里獲得了暗示,也獲得了啟迪。
在現實生活中,用暗示來啟迪對方思考的例子是俯拾即是的。上海有個不滿18歲的騙子,在一家文具店買了一本紅色塑料外套的空白工作證,填上某區工商局、姓名、年齡、職務等,冒充工商局干部前來查賬,在一家餐廳白吃白喝了一個月。騙子并沒有直說行騙的目的,但假工作證和“查賬”兩個字暗示和啟迪了餐廳人員好酒好肉地招待了一個月。相反,有位放牛娃出身的將軍出差,挑選了一家小旅店住三元錢一夜的廉價床鋪,不一會兒被幾位公安人員“請”進了派出所,原因是旅店的服務員從將軍證件上的職務獲得了暗示和啟迪,懷疑他是個冒牌的將軍,報告了當地的派出所。
一個故意行騙,一個廉潔奉公,卻有意地和無意地都在“身份”問題上暗示了對方,使對方獲得了不同的啟迪。名片本來只具有自我介紹和便于聯系的功能,但現在也早已成為一種暗示的工具。大學
解氣氛的暗示一般采用如下三種方式:
1.讓步暗示。緩解氣氛最有效的方法是作出讓步,但讓步往往給人理屈的感覺,心理上得不到平衡。所以為了既不失面子,又緩解緊張的對峙氣氛,往往就采用暗示的方法,讓對方的強硬姿態相應地“降溫”。讓步暗示最簡單的做法是停止爭辯。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激烈的爭辯中有一方開始沉默的時候,勸解者的勸解目標就從爭辯雙方移向繼續爭辯的一方,使繼續爭辯的一方感到輿論壓力,感到孤立,從而喪失繼續爭辯的斗志。當然讓步暗示不止停止爭辯一種做法,停止爭辯也不都意味向對方讓步,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2.威脅暗示。威脅在一般情況下總是產生兩種后果,第一種后果是使對方增加反感,對抗更厲害;第二種后果是對方幡然醒悟到這種威脅很可能成為現實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危害,在利害得失的權衡下理智地采取退卻。直截了當的威脅在對抗激烈的情況下往往使對方置理智不顧,使對立的氣氛更緊張;而暗示的威脅則相對緩和,有可能緩解雙方沖突的氣氛。暗示的威脅有時比直接的威脅更具有威懾力,因為暗示的威脅內容不具體,它所激起的聯想比直接的威脅豐富。
3.轉換暗示。在激烈的對峙氣氛中暗示對方換一種方式或換一個對象,稱為轉換暗示。常用的轉換暗示有如人們在爭吵中經常說的“你跟我吵沒用”(你去找能解決問題的)、“跟我來硬的沒用”(我這人吃軟不吃硬)等等。搞以權謀私的人不敢公開要這要那,往往就采用這種手法,先把人逼急,然后適時地給以索要的暗示;這種對峙的氣氛實際上是蓄意造成的。就正常情況而言,緩解氣氛用不著轉換暗示,完全可以采用正面說理的方法,轉換暗示往往包藏不可告人的用心。
(四)調節情緒的功效
暗示可以發揮調節情緒的功效。岳飛的母親在岳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使岳飛時時感受到暗示,在習武、帶兵中始終保持一種昂揚的情緒,在勝利在望時被朝廷十二道金牌追回而壓抑下不滿的情緒;甚至可以說岳飛的死在某種意義上都和他母親刺下的這四字的暗示有關,“精忠報國”報的是封建帝王。在即時性的暗示凋節中,有時對方的一句話可以使不良的情緒煙消云散,一個動作可以使對立的情緒開始逆轉,都是暗示發揮了功效。據動物學家的實驗,某些動物在某種音樂的暗示下也會產生%隋緒”反應,當然不用說音樂對人更會產生情緒調節方面的暗示作用。秀麗的山川、洶涌的大海等自然美景,風霜雨雪等自然氣候都會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而這中間起著媒介作用的也是暗示。
暗示的調節情緒的功效經常被用于改進人際關系,也經常被用來作為自我修養的手段。戰國時期的魏文侯有一次問眾臣“我是怎樣一位君主”,眾臣都答“君王是仁君”,只有一個叫任座的大臣說“君王得了中山封給自己的兒子,這不是仁君所為”,魏文侯聽了大怒。這時另一位叫翟璜的大臣趕緊奏言:“君主是仁君。我聽說君王仁厚而后大臣耿直,任座敢于直言,正說明君王是仁君!蔽何暮盥犃宿D怒為喜,既褒獎了任座,又改變了冊封。這里,魏文侯的情緒轉變是因為翟璜巧妙地運用了反話正說的暗示,它調節了當時君臣的情緒,也改善了魏文侯和大臣的關系。清朝的林則徐受命禁煙的重任,為克服自己禁煙心切、防止魯莽行事,書寫了“制怒”兩字掛于書房,時時暗示自己情緒穩定,既把暗示作為一種自我修養的手段,也避免了處處樹敵人為地增加禁煙的阻力。這些例子都是古代的,但對現代人顯然也都有借鑒的意義。
(五)治療疾病的功效
暗示還可以發揮治療疾病的功效。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暗示就是這樣一種治療心病的“心藥”。聞名遐邇的催眠療法其實就是暗示療法,這是心理醫生治療中經常使用的方法。此外,如著名的“杯弓蛇影”也是因自我暗示而得病,因他人暗示而痊愈的典型。暗示治療疾病的功效甚至還不止于治療心病,它還可以治療“身病”。濟南一位60多歲的離休老翁從1989年11月起只身徒步游神州,至1991年5月已走過21個省份,行程27 000余里。在過六盤山時先傷腿后遭凍,醫生囑其回家,否則后果不堪設想。但老翁志不動搖,一瘸一拐走過川滇兩省,至廣西不治而愈。老翁的“志不動搖”和“不治而愈”實際也是用信念和意志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也是一種治療。運動心理學家證明,運動員在信念和意志的不斷暗示下可以提高競技水平,這也許為暗示治療“身病”的機制提供了理解的思路:暗示可以充分調動身體內部的潛能,使受傷的機制恢復正常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