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意識和主人地位的關系最密切。上面我們對主人意識作了主人地位方面的歸因,這里還要進一步作人性方面的歸因。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說的“人性”,是西方學者所說的人性,它和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是不一樣的。我們借用西方的人性理論,是因為它和不同社會制度中一般組織成員的主人意識的差別有一定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沙因(E.H.Schein)在60年代曾把流行西方的幾種人性理論歸納為四種觀點:經濟人,社會人,自動人和復雜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源于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唯有經濟方面的刺激才能驅動他們的行為。這種人性理論代表了資本主義早期的或者說是傳統的資本家對工人的態度,是一種赤裸裸的為資本主義剝削辯護的理論。所以在這種人性理論看來,雇傭勞動者是絕不應當有主人意識的,也是絕不會有主人意識的。
“社會人”假設,以著名的“霍桑實驗”的主持者梅約( Elto Mayo)的理論為代表,認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的“社會的人”,組織團體中人際關系的和諧比經濟刺激具有更大的驅動行為的作用。這種人性理論在實踐上是資本主義競爭激烈、勞資關系日趨緊張的反映,在理論上恐怕和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在當時的歐洲引起普遍反響不無關系。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產生了西方所謂的讓雇傭勞動者“參與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雇傭勞動者具有“主人意識”對組織發展的作用。當然,在雇傭制度下這種“主人意識”只是虛幻的“主人意識”。
“自動人”假設,以馬斯洛的需要理論為代表,認為人具有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只是因為外部條件不允許才束縛了人的才能和積極性的發揮;因而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滿足雇傭勞動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和消除、減少他們在自我實現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最具有驅動行為的作用。這種人性理論強調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內激勵”比滿足物質需求和滿足社會需求的“外激勵”更重要,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進入到高度機械化階段后人們普遍產生空虛感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反映和繼續維持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應對之策。它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給雇傭勞動者以虛幻的“主人意識”的作用。
“復雜人”假設,是沙因提出的人性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既不是純粹的“經濟人”,也不是純粹的“社會人”或“自動人”,而是“復雜的人”;因而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才能充分調動雇傭勞動者的積極性。這種人性理論可看做是對前三種人性理論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又否定了給雇傭勞動者以虛幻的“主人意識”具有普遍的積極意義。
統觀西方學者的四種人性假設理論,可以發現它們都具有既想維護雇傭制度或稱剝削制度、又想在這種制度內部消除階級對立的特點。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正如列寧所講的“泰勒制”具有兩重性一樣,西方學者的人性理論也有對我們有用的一面,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西方學者這樣強調微觀領域中主人地位和主人意識對組織生存和組織發展的作用,而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微觀領域中的勞動群眾有時反而體會不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和沒有強烈的主人意識。這難道不是很奇怪的現象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借鑒一下西方學者的某些人性理論,把虛幻的“主人意識”轉變為真正的主人意識嗎?主人意識的自我歸因
主人意識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意識,因而主人意識還有自我方面的歸因。不同的人由于對自我的認識不一樣,因而有的具有主人意識、有的不具有主人意識;即便是具有主人意識的人,由于對自我的認識不一樣,“主人意識”的含義內容也不一樣。
自我,或稱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身及其自身與外部環境關系的認識、評價、態度等心理傾向——這是我們在第三章中對自我意識所下的定義。因此,自我意識是個體的意識而不是群體的意識;作為組織心理氛圍的主人意識是以個體的自我意識為基礎的。
從自我意識的角度來看主人意識——
1.它和個體對自身的認識、評價相聯系。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和評價帶有積極的傾向也即帶有主我傾向的人表現欲、支配欲、榮譽心、責任感都比較強,因而在不具有主人地位的情況下也會產生主人意識。不管領導和同事用怎樣一種眼光看自己,他們都會積極地表自己的見解、主動承擔分外的工作、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得失。這人的主人意識來源于強烈的主我心理機制。相反,個體對自身的識和評價帶有消極的傾向,也即帶有客我傾向的人沒有或很少有現和支配的欲望,他們的表現欲、支配欲、榮譽心、責任感都被自我定的主導心理所壓抑,因而即使在具有主人地位的情況下也不會有主人意識。不管領導和同事如何關心、支持他們,他們都不敢創性地開展工作,不敢發揮主人翁精神。這些人的主人意識被強烈客我心理機制壓抑。
2.它和個體對自身與外部環境關系的認識、評價相聯系。這又有兩種情況:其一,對自身地位、角色的認識和評價,認為自身對外部環境負有改善、改造責任的人具有強烈的主人意識,而認為自身應當適應、順應外部環境的人不具有主人意識;其二,對外部環境中周圍人的認識和評價,認為周圍人包括領導和同事都不如自己的人具有強烈的主人意識,而認為周圍人都勝過自己的人不具有主人意識。
對上面講的“其二”還要作一點分析。
認為周圍人不如自己而產生的主人意識,是一種不健康的主人意識。就一般情況來講,我們倡導人人具有主人意識,組織有責任喚醒全體成員的主人意識;但正因為組織成員都應具有主人意識,認為周圍人不如自已而產生的主人意識就具有妨害其他組織成員主人意識的作用,是一種唯我獨尊的主人意識,是一種只許自己有主人意識而不許其他人有主人意識的主人意識。因而這種主人意識不健康。這實際上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主人意識具有內容和性質上的差別。下面我們就要接著研究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