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公關電影之暗示的條件
有些暗示有效而有些暗示無效,是什么原因需要認真研究。目前心理學界還缺乏令人信服的關于暗示的全套理論,所以這里只能作一些粗淺的介紹和探索。
比較多的心理學家傾向于認為暗示是通過潛意識領域起作用的,不借助理性意念的作用。F.阿爾波特把暗示稱作“短循環的反應”,“短循環”即指不通過理性領域。他認為,暗示發生作用的心理機制在于特定的刺激和特定的反應之間由于反應的聯系而形成一種定勢,因此當某種特定的刺激再度出現時,特定的反應就不需要再通過理性領域。以“暗示觸電”來說,觸電是會死的——這是那位電學家潛意識中已經形成的定勢;當他自我暗示“觸電”時,這種特定的刺激立即喚起特定的反應——他死了。他應該死而且不能不死,因為他潛意識中的“邏輯”就是觸電必然會死,他的死符合他潛意識中的“邏輯”。
那么,死就死了,為什么會出現“觸電”的傷痕以及一切觸電的典型癥狀呢?心理學家們解釋說,這是因為人體是一個能高度自我調節的活體,各種器官互相配合得相當默契。當感受器官接收到某種刺激的時候,另一些器官就相應地作出反應。這正如高速行駛的汽車遇到突然竄出的行人時,駕駛員會迅速地把剎車一腳踩到底并迅速地扭轉方向盤,還嚇出一身汗一樣,剎車的動作、扭轉方向盤的動作和發現行人幾乎是同時進行的,無需經過理性領域;嚇出一身汗也 無需經過思考。如此說來,感受到的暗示刺激和事實給予的刺激是一樣的,主觀感受到的“觸電”同事實上的觸電引起的生理反應沒有區別。這種理論能夠啟迪我們思考一些還無法理解的事物的奧秘,但是畢竟說服力不夠。
觸電是會死的,這是人人都懂的常識,經常接觸電器和經常在馬路上行走的人中也不會只有一個經常作這種“會死的”自我暗示的人,但他們并沒有都死。假如心理學家的理論是一種“徹底的理論”,那么每年被撞死的千千萬萬人中必定有相當一部分其實并沒有被汽車撞倒,他們像前面所講的電學家一樣死于自我暗示,而他們某一部分身體必然也會真的像被汽車撞倒一樣皮開肉綻?上覀儧]有得到交通警和法醫在這方面的證明。事實上要他們作這種證明也很困難,一是判斷困難,除非有錄像重放、慢放,否則皮開肉綻地死在汽車前面誰也說不清楚;二是說出事實困難,在死者家屬和公眾輿論面前誰也不敢說。我們期望隨著高技術研究和應用的發展早日解開這個謎,證明或否定心理學家關于暗示心理的現有理論。
但是,當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時,問題又來了。難道一切暗示都是不通過理性領域的嗎?難道一切暗示都是“再度出現”的特定刺激嗎?答案很值得懷疑。事實上有很多暗示發生作用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且不說有意自我暗示如林則徐的“制怒”、徒步游神州老翁的“志不動搖”完全借助理性力量;即使是外界暗示在很多情況下也要通過被暗示者的積極思考才能發生作用。實際上這里又牽涉到人和動物的區別這個基本問題。如果一切暗示都是不通過理性領域的,那么人和動物在這里也就沒有什么區別,對人的暗示和對動物的暗示作用是一樣的。顯然這不合情理。
暗示能夠發揮作用,有些確實是未經過理性領域的,或者說是理性泛化作用的影響,是過去經驗在一瞬間的無意識的再現,是一種直覺反應。但是,還有一部分暗示,不經過對暗示信息的分析思考不能發生作用!翱鬃釉L老子”,孑L子對老子的暗示的反應可能是直覺;但換個人對老子暗示的反應,即使結果和孑L子相同,其過程就不是直覺而是思考。人們在看《西游記》中“石猴學藝”一段的時候,都會贊賞石猴的聰明;但生活中如果哪個學生因為老師在他頭上拍了三下而在半夜三更時登門學“秘招”,那一定會被人看做“神經有毛病”。所以,人對暗示的反應是受理性制約的。不管是理性的泛化作用或延續作用,還是對收到的暗示信息進行分析思考,都要受理性的制約。所謂“未經過理性領域”只是就某些當時情況而言;就人對暗示反應的歷史的、總體的作用機制來看,仍然不可回避地要有理性的因素參與。 由此看來,暗示要發揮作用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暗示信息的含義尤其是表面含義要能夠被暗示對象理解。如果暗示信息的表面含義都不能被暗示對象所理解,那么暗示的作用也就無從談起;如果僅僅是暗示信息的表面含義被理解,它的真實含義不能被理解,那么在很多情況下暗示者發出的暗示也不能發生作用。第二是暗示信息的含義要和暗示對象的心理相容。如果暗示信息的含義和暗示對象的心理不相容甚或相抵觸,那么暗示對象一般來說就會抵制或不接受這種暗示。暗示信息的含義和暗示對象心理的相容往往表現為“暗合”,即暗示信息喚起了暗示對象某些“沉睡”著的理念、情緒、情感、需要等等,有了這種“暗合”才會使暗示對象有意無意地接受暗示的影響。這種“相容”,這種“暗合”,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暗示概念時所說的“無對抗狀態”。在理解和無對抗狀態下自然地接受影響,是暗示這種方法影響公眾心理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