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挫折者”是指主觀上感受到挫折并產生情緒反應的人。一般說來,這種由于感受到挫折而產生的情緒反應表現為焦慮、沮喪、消沉、冷淡、發泄。顯而易見,主觀上的“受挫折者”不容易溝通。這里溝通存在著五種障礙:
1.知覺上的障礙。受挫折者認為這種挫折是無法接受的事實, 局外人無法理解;事實上局外人也確實無法詳盡地了解其中的過 和細節。這使雙方不能在同一水平上知覺這種挫折。
2.感情上的障礙。受挫折者沉浸在這種挫折帶來的痛苦之中 認為局外人不可能為這種挫折而痛苦,更可能為局外人沒有這種女 苦而更感痛苦、為局外人的成功產生嫉妒;事實上局外人也確實無意 體驗這種特定挫折帶來的痛苦。這使雙方在感情上難以產生共鳴。
3.愿望上的障礙。受挫折者把挫折看做恥辱,自尊心受到塑傷,往往不愿接受安慰和勸導,因而沒有溝通的愿望;好心的局外出于同情心,往往不合時宜地主動去接近受挫折者,這時候往往就A“碰釘子”,這又使好心的局外人放棄溝通的愿望。
4.理智上的障礙。受挫折者對未實現的目標和付出的努力留戀和抱憾,往往影響他們的理智;局外人未必能認同這樣的目標,也沒有什么留戀和抱憾,理智往往比較清醒。雙方在理智上的差異也成為溝通的障礙。
5.境遇上的障礙。受挫折者對挫折的不滿實際上是對境遇的不滿,因而對其他人的境遇更加敏感。境遇好的人與之溝通產生“飽漢不知餓漢饑”的反感,境遇更差的人與之溝通產生“你還沒有資格”的反感,境遇差不多的人與之溝通產生“你是幸災樂禍”的反感。自尊心強的人遇到挫折后自尊心更強,自卑感強的人在遇到挫折后自卑感更強。所以遭遇挫折后的人更難溝通。
和受挫折者的成功的溝通一般需要如下條件。
(1)有著經常接觸、溝通的基礎:
(2)受到受挫折者的尊敬和信任;
(3)個體對個體,沒有其他人參與;
(4)善于發問和能夠認真傾聽;
(5)有被受挫折者認為深刻的見解:
(6)有足夠暢談的時間和適宜的地點。
這六個條件當然不是絕對不可通融和缺少的。例如,新上任的領導干部沒有經常接觸、溝通的基礎,但如果符合其他條件也可以成功地和受挫折者溝通;如果受挫折者不是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也可以改變第三條,采用座談會的形式;一次暢談如果被其他人或其他事插進行打斷,還可以另約時間再談等等。經驗貴在創新,一成不變的方式、方法再好也總有失靈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