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關系活動中,態度和組織形象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組織要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有一個如何對待自身和公眾的態度問題;另一方面,組織的社會形象是組織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有一個公眾對組織的態度問題,這兩方面的態度問題都解決得比較好,組織的社會形象一般說來也比較好;反之,則會造成組織樹立其良好的社會形象的障礙。
組織團體積極主動的態度有利于推動良好的組織社會形象的樹立。我們前面曾一再地講到過這個問題。從原則上說,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在組織內部產生這樣的群體一致的態度又是有許多工作要做的,是有相當的難度的,要保持這樣的態度更不容易。組織團體積極主動與否的態度是一種基本態度,基本態度比較端正,具體態度相對說來也會比較端正,但這又不是絕對的。所以既要重視基本態度也要重視具體態度。組織團體要善于用良好的組織群體的態度來影響組織中的個體,也要善于用個體的正確態度來影響組織群體的態度。我們在第七章中講到過用獎勵和懲罰的手段來誘引公眾心理的方法,在這種獎勵和懲罰中樹立先進的內部典型,用以教育和感染組織中的群體,顯然對于形成良好的組織群體的態度也是一帖良藥。
公眾對組織持何種態度是組織了解和判斷其社會形象的主要依據。從原則上講,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前面講過,人們往往受自己態度的影響來對事物進行判斷;因此,當組織和公眾態度不一致的時候,實際上往往較難做到以公眾的態度為主要依據。一方面,情感的因素和行為習慣的因素勝過認識的因素,成為一種定勢;另一方面,即使承認公眾態度是判斷組織社會形象的主要依據,也可能只是一種表面的態度而不是實際的態度,組織還可以從“這是一種帶有偏見的主觀外在評價”來進行自我安慰和自我掩飾。組織團體的態度因為是一種群體態度,它比個體態度更不容易受外部態度的影響,它可以從內部的互相間的態度支持中獲取力量。所以事實上組織團體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斷而忽視公眾和自己不一致的態度。這也是一種態度,是組織團體對公眾態度的態度;這種態度是不正確的,它必然會阻礙組織的良好的社會形象的樹立。
很明顯,只有當組織的態度和公眾的態度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時候,也即組織以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努力進行兩種組織形象的塑造——通過社會公眾態度的反饋重審自己的努力和尋找問題、尋找差距——組織團體以公眾的態度為主要依據繼續以主動積極的態度進行兩種組織形象塑造的努力,在形成這樣的態度循環中才能不斷地提高組織的知名度、被信任度和美譽度,從而不斷完善組織的社會形象,擴大組織的社會影響。毫無疑問,公眾的態度有時也不一定正確,但組織團體如果有對公眾態度的正確態度,公眾的不正確態度最終也是會轉變的。
四、強化態度和轉變態度
有些態度需要強化,有些態度需要轉變,強化態度和轉變態度都是建立在態度形成和變化的發展規律及對其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國內外對態度形成、變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及其采用的對策,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三種理論。
(一)認知不協調理論
這一理論是利昂·費斯汀格1957年提出來的,受到很多心理學家的支持。他們認為,如果有x和y兩個認知要素,由x推斷出和x對立的y或由y推斷出和y對立的x,即兩個認知要素不協調。這是影響態度的重要因素。如x認知要素為“廣告是騙人的宣傳”,y認知要素為“應當相信廣告宣傳”,兩者就是不協調的。不協調的產生可能是因為信仰之間不一致,可能是因為信仰和行為不一致,也可能是因為行為和行為之間的不一致。
不協調具有程度上的區別。這種程度上的區別主要有兩個決定它的因素:一是一致性要素和不一致性要素的數量,二是一致性要素和不一致要素相比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