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輿論,在公眾關系領域中是一個特定的概念,是輿論的屬概念。它具有輿論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性。自身的特性當然在于“公眾”這個概念在公共關系領域中有特定的含義:“公眾”是特定公共關系主體的特定對象,并不泛指社會上的多數人。關于“公眾,,這個概念在第一章已有足夠的論述,這里無須重復。所以這里只討
論公眾輿論所具有的輿論的一般特性。
1.公開性。輿論一般總是圍繞一個比較重要的事件展開的,有的人要利用這個事件制造輿論,有的人不自覺地被這個事件吸引發表議論。由于這是一個重要事件,它能夠引起廣泛的興趣、注意,使人們不由自主地議論它,不由自主地對別人的議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公眾的看法、意見本來屬于態度范疇,當這些看法、意見公開發表出來時才能成為輿論。輿論是公開發表的議論。輿論具有公開性,因 展開。
二、公眾輿論的威力
公眾輿論是公眾態度的一種反映方式,公眾的實際態度的綜合就是民意。民意具有極大的威力,所以作為民意反映的公眾輿論也具有極大的威力。竊國大盜袁世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被民意和公眾輿論殺死的,楊乃武的冤案得以澄清和翻案從某種意義上也是民意和公眾輿論不平、不服的結果。中外歷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很多都懂得這個道理,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警句。在中國,《國語·周語》中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孟子曾提出“民貴君輕”,李世民說過“水能載舟,水能覆舟”;在外國,洛克有政府要按“大多數人的同意”辦事的主張,盧梭稱公眾輿論為“國家的真正憲法”,林肯也說過“輿情(民意)就是一切”。得到輿情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會失;得不到它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
在公共關系活動中,公眾輿論同樣具有極大的威力。
1.公眾輿論的滯后效應在監督組織團體的行為方面具有極大威力。
組織團體中的行為,包括管理行為、生產行為、維系行為、社會行為等。每一種行為都關系到公眾利益,因而必然受到公眾輿論的滯后效應的監督。公眾輿論的滯后效應包括公眾的基本要求、道德觀、價值觀等等,它是一種心理定勢,是一種社會力量,又是一種評價標準。組織團體中的管理不善,例如發生重大失竊、毒氣泄漏、巨額資金被騙等重大事故,很容易觸動公眾輿論的滯后效應、引發新的公眾輿論。同樣,生產中發生質量事故、工傷事故,維系人際關系的行為中發生嚴重沖突,給社會造成重大物質或精神方面的損害等等,也都會受到公眾輿論的譴責。公眾輿論的滯后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因而組織團體對公眾輿論的滯后效應的監督作用決不能掉以輕心,尤其在新行為的決策中必須充分考慮這種監督因素的作用。
2.公眾輿論本身在組織團體塑造其社會形象的過程中具有極大威力。 組織的社會形象從公眾方面說是靠公眾輿論樹立起來的。一方面,公眾輿論為組織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提供機會;另一方面,公眾輿論又是毀壞組織良好的社會形象的有力“殺手”。1990年7月12日,主管12億中國人吃穿用的最高長官商業部長胡平,在武漢商場鞋帽柜以49.5元的價格買了一雙牛皮鞋,從當場穿上到發現該鞋右腳跟鞋面掉了一塊不到24小時。此事發生后,輕工業部長親自約見胡平部長,決定舉辦一個偽劣鞋子展覽會;武漢市商委主動向部長要回那雙鞋,武漢商場隨即換給一雙新鞋;武漢市市長親自批示“此事不能不了了之,要追究有關部門和人員的責任……各方面都要接受教訓,下大力氣抓質量”;輿論界、商業界、服務界由此產生了一系列轟動效應。上海皮革工業系統利用當時的輿論熱點,打破“鞋子落地半失價”的老皇歷,從1991年5月起全面立下新規矩:該系統全年上市的1752萬雙男、女、童鞋制品,顧客穿用一月內出現質量問題由廠家包修,并可從廠家獲得鞋價10-15%的賠償費;穿用半年內出現質量問題由廠家包修或調換;最易出現開膠和粘膠類皮鞋試行終身維修。關于胡平部長“一日鞋”的輿論算得把武漢商場的社會形象給毀了,而上海皮革工業系統又利用這一輿論塑造了自己的社會形象。所以公眾輿論對組織社會形象的塑造既提供機會,也是有力“殺手”,具有極大威力。
3.公眾輿論在產生以后,對直接相關的組織和間接相關的組織都具有行為導向的極大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