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特點使暗示成為不同的類型,暗示大致上有五種類型。
(一)有意暗示和無意暗示
有意暗示是暗示者具有特定目的采用的特定方法,具有故意的性質;無意暗示是被暗示者感受到的暗示,不具有故意的性質。前面講到的暗示大部分是有意暗示,也有少量的如“將軍被疑”等是無意暗示。有意暗示因為具有特定的目的,因而在暗示方法不靈的情況下往往換用其他的方法或把暗示挑明;無意暗示不靈則往往不再有其他的變化。
有意暗示和無意暗示是從暗示是否具有“故意”的性質進行劃分的,因而和暗示者有著直接的關系。但被暗示者在感受到暗示以后往往要琢磨這是有意暗示還是無意暗示,得出的結論往往不準確,有時把有意暗示當做無意暗示,有時又把無意暗示當做有意暗示。后一種情況更多。所以作為暗示者應當把有意暗示表達得恰到好處,防止過分的晦澀或過分的直露;而作為被暗示者應當防止多疑和麻木。
(二)外界暗示和自我暗示
外界暗示包括他人暗示和情境暗示。他人暗示是人際間的直接暗示,它容易引起被暗示者的注意;情境暗示又包括人為的情境暗示和自然的情境暗示,前者往往具有故意的性質,而后者不具有故意的性質。人為的情境暗示有如肅穆的陵園、莊嚴的法庭,它給人以“不得喧鬧嬉笑”的情境暗示;上級找某個下級領導談話,平時不常露面的上級主要領導都來了,下級領導一走進會議室就感受到一種情境壓力,這也是人為的情境暗示。
自我暗示是自己對自己發出的暗示,它也有有意和無意之分。有意的自我暗示一般具有積極的傾向,它是克服怯懦、自卑、嫉妒、沖動等不良心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自我修養的方式;無意的自我暗示大多具有消極的傾向,通常表現為懷疑自己的智力、能力、體力,別人對自己有意見、有成見、自己不能勝任現在的工作、不能在現在的環境中繼續工作等等,《晉書·樂廣傳》中記述的“杯弓蛇影”是無意自我暗示的典型。無意自我暗示可以致人生病,甚至致人死亡。著名心理學家阿爾波特(F.Allport)舉過一個例子,美國的一個電學家無意“觸電”而死,留下電擊痕及一切觸電的典型反應,而其實那根電線根本不帶電,他死于長期的怕觸電的自我暗示和當時的高度的無意自我暗示。
(三)言語暗示和非言語暗示
言語暗示和非言語暗示是從暗示的方式來劃分的。由于言語一般說來擔負著表達一定思想感情內容的任務,言語必定是有所指的,因而言語暗示既是暗示的主要方式,又容易被對象重視和領悟。甚至有這樣的情況,在正常的交談中一方突然冒出一段或一句令人莫名其妙的言語,對方也會“似有所悟”。前面講過“孔子訪老子”的寓言,如果被訪者不是老子而是當今的一位有名的學者,訪問者并不認識這位學者而只是慕名前往,十有八九那兩個“牙齒和舌頭”的問題也是會引起訪問者的重視和揣度的?梢,言語暗示,特別是有意的言語暗示,往往采用偏離言路、思路的方法。
非言語暗示包括人的表情、動作、行為以及創設的情境等等。由于“非言語”本身不擔負明確的表達思想情感內容的任務,因而非言語暗示的效果總體上不如言語暗示的效果好。粗心的人是很少去注意表情變化、動作變化和行為變化的,如果他們缺乏法律常識,甚至可能把法庭當做“家長會”一樣看待;細心的人可能會去注意這些“非言語”的變化,但往往需要通過對方的言語來印證,如果得不到言語印證的機會,他們可能會多疑。所以,從暗示者方面來說,有意發出的暗示即使采用“非言語”的方式,往往也要輔之以言語暗示。 (四)個別暗示和普遍暗示
個別暗示是有個別針對性的暗示,是在特定情況下發生的即興性的暗示;普遍暗示是有普遍針對性的暗示,一般是有準備的對廣大公眾進行的暗示。心理學界對暗示的研究以前集中在個別暗示上。最近的幾十年,由于傳播的實踐和理論得到巨大發展,有意的普遍暗示被越來越多地用于大眾傳播,幾乎已成為大眾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所以,現在應當承認普遍暗示,特別是有意的普遍暗示在暗示分類中的地位,并加強對普遍暗示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