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型勸導是以周圍輿論影響公眾的勸導方法。它的特點是作用緩和而持久,不易形成表面的對抗,在潛移默化中對公眾的心理產生影響。它就像浸潤某種固態的液體一樣,雖然不會馬上改變固體物的形狀和性質,但總會對固體物產生或多或少的作用。
浸潤型勸導對公眾心理的影響是“從”和“同”的影響。從,就是從眾;同,就是同化。人是社會的人,人具有合群的傾向。人在對某種事物處于無知狀態的時候,或是權衡自己的意見和周圍的輿論不合有沒有必要堅持自己意見的時候,合群的傾向往往支配自己的行為,從而產生從眾的心理。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本來對公眾提出的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感到氣憤,對個別內部成員的錯誤感到不能姑息,但在周圍輿論的壓力和一致勸說下放棄了原則、作出了妥協;有時候,自己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但是在周圍輿論的一致勸說下,又對自我發生懷疑,最后自我否定、放棄了自己的意見。所以對從眾可以作兩種基本的劃分:作出妥協的從眾和意見一致的從眾。其中,意見一致的從眾還分為無知狀態下的從眾、無所謂狀態下的從眾、意見始終一致的從眾和意見轉變后的從眾。意見轉變后的從眾就是“同化”,說得嚴謹一些,同化就是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內部發生的趨同于外部影響的質變。浸潤型勸導對公眾的心理產生從眾乃至于同化的影響,顯然這種作用與告知型勸導和說服型勸導作用的形式不同。
浸潤型勸導發生作用的關鍵在于周圍輿論的一致性。心理學家們從1951年開始作了大量的實驗,證明大約有1/3’的人會在周圍輿論一致的情況下作出由衷的或是故意的認同。索·羅門·阿希(S.E.A。。h)的實驗證明,只要有三個人意見一致,從眾現象就會隨之發生,并達到約35 010的概率。我們平時在小組評選先進、推選候選人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現象:當某個提名產生并有二三個人響應以后,提名往往會被“一致通過”;但是如果提名產生以后,隨之發表意見的二三個人中出現了不同意見,例如有人提出了另一個人的名字,則第一個提名往往不被通過,或許還會有人提出第三個人的名字。由于人們一般都或多或少地懼怕和周圍的輿論不一致,因而在評選先進、推選候選人的時候多數人都會“等一等”,等別人先發表意見以后再相機行事;而那些所謂“一致通過”的結論其實也并不可靠,至少最后表示同意的幾個人和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表示不同意的人,實際上很可能就是心底里有不同意見的人。所以,當周圍輿論一致、至少表面上是一致的時候,對公眾個體就會產生浸潤型勸導的作用,使他們放棄或隱藏自己的不同意見;而當周圍輿論的一致性被打破的時候,從眾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浸潤型勸導的方法可以用于正面的引導,也可以用于欺騙。當周圍輿論的一致性是人為地設計和安排的時候,不明真相的公眾往往被誘騙上鉤。例如,在公共關系活動中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以推銷積壓的存貨,收買個別專家在專家評審會上搶先發表贊譽以獲取“一致通過”的好評等等。這種用于欺騙的浸潤型勸導從道德上來說不足取,從影響公眾來說也是“一次性的買賣”,它只能達到讓公眾一時性的從眾、上當的目的,而不可能永遠蒙蔽公眾;并且,它也不可能產生同化的作用和目的。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組織的名聲由香變臭,組織的形象一落千丈。所以用于欺騙的勸導不僅違背公共關系的目標和原則,就其造成的影響來說也是暫時的、低層次的。 我們是一個倡導法治和德治的國家,運用浸潤型勸導的方法應當致力于形成正確的輿論,以正確的輿論來影響公眾、引導公眾放棄錯誤的意見認同正確的意見,最終和多數人的正確意見實現同化。當然不僅是浸潤型勸導,告知型勸導和說服型勸導中也有類似的問題。要防止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的思想成為公共關系活動的主導思想。歸根結底,只有和我國的法律、道德、價值觀念等業已形成的規范相一致的公共關系活動包括勸導公眾的活動,才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并且發揮出影響公眾心理的最大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