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形象的人為性也就是組織形象客觀性中包含的人的主體能動性,或稱主觀能動性,或稱主觀性。它主要表現為:
1.組織成員在組織形象的兩種塑造中反映出一定的主觀性,兩種塑造都要經過組織成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才能進行;
2.公眾形成對組織的看法、認識、評價的過程具有主觀性,公眾不是被動的客體,公眾認識事物也有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3.公眾形成的對組織的看法、認識、評價作為觀念形態,它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 所以,組織兩者是糾合在一體和客體相統一織形象中的客眵象的客觀性不否定主觀性、主觀性離不開客觀性,
·起的。組織形象的三個特點歸納起來說,反映了主
.、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組織形象的根本特點。而組
見性在主觀和客觀的矛盾統一體中又居于主要的人是組織的主體,是組織的根本特征。在有些組織中,人甚至是唯一的實體要素。因此,組織中人員的狀況和特性是組織形象中最重要的因素。
組織中人員的狀況,包括組織人員的總數、機構設置,專業科技人員占的比例,干群比例等。一般說來,組織的規模越大,它的名聲也越大;而組織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人員的規模為依托的。這是中國的特色和國情。一個幾萬人的大型組織,和一個十數人的小型組織顯然不能相提并論;一張重點大學的文憑和一張業余進修學院的文憑顯然分量不一樣。這就是說,一個組織的人員規模越大,它的知名度也越大,容易產生社會影響,樹立起組織的社會形象。另外,組織機構的設置復雜、專業科技人員多,給人以管理精細、科技力量雄厚的感覺;而干群數量相近,兵少將多從內部來說不利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從對外關系來說可能造成所謂“親自出馬”等假象。 組織人員中的特性,指他們各自承擔分工職責的能力。例如組織成員人數眾多,他們的素質如何,對工作態度如何,有沒有對組織的認同感、責任感,工作成就如何等等;從組織的機構設置來說,是不是有必要設置很多的機構,這些機構中的人員有沒有事干,各級領導是不是具有管理的才能,是不是具有影響力和開拓創新的意識等等;從專業科技人員的比例和干部比例來說,科技人員有沒有真才實學,積極性如何,是不是真正得到尊重,干部和群眾的關系如何,干部是不是肯干、能干等等。組織中人員的特性比組織中人員的狀況更重要。因為它反映質而不是反映量。量多質差,是浪費、低效、混日子,組織的良好的形象樹不起來,蒙騙外部公眾也只能一時奏效;而質高量小,是開源(開發人力資源)、高效、活力的表征,能夠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并且能逐步依靠自身的力量從“量少”變為“量多”。,
俗話說“財大氣粗”,財在組織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寬裕的錢財有利于組織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組織形象的本體塑造;另一方面,寬裕的錢財有利于組織成員開展對外公共關系活動,有利于組織形象的觀念塑造。
組織形象中的財,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和評價。
1.擁有多少資金、錢財。一個組織擁有的資金、錢財愈多,一般來說發展的實力和潛力就越大,它能給人以信任感,容易在社會上樹立起組織的良好形象。從組織內部來說,錢財實力雄厚能給人以榮譽感,有利于增強組織對個體成員的吸引力,有利于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
2.資金、錢財的來源。資金、錢財來源于國家,則外部公眾對組織的要求較高,內部公眾中也容易滋生依賴思想,資金、錢財來源于組織自身的合法、合理的創造,則外部公眾敬佩,有利于良好的組織形象的形成,內部公眾中也容易產生自豪感,對組織發展更充滿信心。資金、錢財得來容易,組織中的浪費現象、濫用現象可能增多;而資金、錢財來之不易,組織成員中的共管、共用意識可能較濃。
3.資金、錢財的使用。資金、錢財使用得合理、合情,既有利于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增強組織的發展能力,也有利于外部公共關系活動的開展,擴大組織的社會影響;反之,內部各種矛盾交織,干群關系緊張,組織沒有活力,少數人渾水摸魚,組織形象的兩種塑造都無法順利進行。
可見,組織中的財,一般來說是越富越好,但這不是絕對有利的因素,使用不當反而壞事;“窮則思變”,依靠自己的力量合法、有效地開辟財源,并給以合理、合情的使用,才是充分利用組織形象中財的因素的積極作用,為塑造組織的良好形象服務的有效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