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方法是和暗示方法既相似,又不同的影響公眾心理的又一種方法,在我國實際運用的程度僅次于勸導方法。但是,過去感染方法的運用似乎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專利,并且也還有進一步總結升華的必要。隨著公共關系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把感染方法引入公共關系領域的任務越來越迫切了;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感染方法自然也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影響公眾心理中的一個課題。
一、感染的一般概念
以一定的方式引起人們和自己相同的或相似的感情共鳴稱為感染;感染是感情的傳遞和傳染。
感染具有三個特征。
1.感染以傳遞感情信息為特征。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本書,一本是文藝書,一本是專業書,哪一本能使我們受到感染呢?無疑是那本文藝書。盡管那本專業書質量很高,并且和我們的專業相同,但它只能給我們知識和技能,無法給我們以感染,因為這里面沒有直接的感情信息;而那本文藝書,也許在語言表達方面、邏輯結構方面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有些流行的言情小說、打斗小說,但如果它故事情節性強,通過人物描寫傳遞了大量感情信息,雖然不能使我們獲得什么,但卻可能使我們當時受到感染。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看某本小說,看了一半心里就嘀咕“臭書”,但又放不下手來,總要看到底;這在看專業書的時候是不大可能有的。究其原因,也是因為書中的感情信息而不是知識信息吸引了我們。
2.感染以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感情共鳴為特征。具有傳遞感情信息的事物很多,它們不一定都有感染的功能。上司訓斥下屬顯然傳遞了一種“憤怒”的感情信息,但它不會使下屬受到感染;即使下屬回敬上司“憤怒”的感情信息,它也不是“受感染”的反應而只是一般的情緒反應,感染是以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感情共鳴為特征的,就是說,第一,它引起的感情和作為者的感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質,如憤怒引起憤怒、快樂引起快樂;第二,作為者的感情和介入者的感情是同一的也即非對立的感情,這就是“共鳴”。文藝書之所以能感染人,是因為讀者感情上和作者,或者書中的某一人物、某些人物的感情產生了共鳴。
這里還需要說明,介入者所產生的感情共鳴并不一定和作為者的感情具有相同的性質,有時只是相似。當人們為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悲劇而一掬同情之淚的時候,無疑他們受到了感染,但決不能反過來說他們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和梁祝的感情必定具有同樣的性質,畢竟那是封建時代的人物。
3.感染以作為者的無強加性和介入者的自愿性為特征。感染的這個特征和暗示相類似。一方面,感染是不能強加的,強加于人的感情只能是虛假的感情,強顏歡笑絕不是感情共鳴;另一方面,感染是自愿的,是自我介入情感角色,而且往往是不由自主的,有時自己想想也覺得好笑。多情善感的少女往往被言情小說感染,甚至為書中人的命運而哭腫眼睛,有經驗的父母往往開導她“看書歸看書,不要用書中人物來套自己”;而實際上“有經驗的父母”年輕時往往也有類似的經歷,年長后才逐漸“有經驗”了,不過即使“有經驗”有時還會不由自主地受感染。
關于感染的概念還需要說明一點。感染是感情的傳遞而不僅僅是情緒的傳遞,有些感染例如先進事跡的感染、榜樣的感染等具有明顯的情感傳遞的特征。我們在第六章中講過,情感和情緒是不同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我們在保爾·柯察金、雷鋒、焦裕祿等先進人物身上、在他們的先進事跡中受到的感染顯然不能用情緒來概括。正因為如此,感染的方法能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較廣泛地運用,并且收到比較好的效果,總結出了典型示范、情感熏陶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少心理學家認為“感染是情緒的傳遞”,這似乎有失偏見。
感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人際影響現象。自覺地運用感染的方法,使它成為有意識、有目的地開展公共關系活動的一種工具,必定能提高公共關系活動的效果。公共關系中的活動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在無強加性和公眾的自愿性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感染的方法和暗示的方法一樣,在公共關系領域中大有可為。 |